食品種類
小黃魚
來源:未知
作者:admin
發布時間:2021-02-26 15:27:14
小黃魚(學名:Larimichthys polyactis)是石首魚科、黃魚屬魚類。體延長,側扁,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。頭鈍尖形,口裂大,端位,傾斜,吻不突出,上頜長等于下頜,上頜骨后緣達眼眶后緣;吻緣孔5個,內、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,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。頦孔4個。鼻孔2個,長圓形后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。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。前鰓蓋后緣具鋸齒緣。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,體側后部被櫛鱗,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/3以上皆有小圓鱗,尾鰭布滿小圓鱗。耳石為黃花魚型,即呈盾形。背鰭基起點、胸鰭基上緣點及腹鰭基起點到吻端距離大約相等。尾鰭楔型。腹腔膜褐色,胃為卜字形。鰾前部圓形,不突出為側囊,后端細尖;側枝26-27對,每一個側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。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,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;下頜前端有褐色斑。背鰭淺褐色;尾鰭前半部金黃色,后部淺褐色;臀鰭金黃色,鰭前緣及后緣為深褐色;腹鰭金黃色;胸鰭淺黃褐色;腹部發光顆粒為橙黃色??谇话咨?,口緣粉紅色。鰓腔黑色。

小黃魚為暖溫性底層結群洄游魚類。一般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區,其垂直移動現象,會進入河口區。厭強光,喜混濁水流,黃昏時上升,黎明時下降,白天常棲息于底層或近底層。主要食物為浮游甲殼類,也捕食十足類和其他幼魚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中國、朝鮮、韓國沿海。在中國分布于渤海、東海及黃海南部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小黃魚
拉丁學名
Larimichthys polyactis
別稱
小黃花、小鮮、黃花魚、花魚等
門
脊索動物門
亞門
脊椎動物亞門
綱
硬骨魚綱
亞綱
輻鰭亞綱
目
鱸形目
亞目
鱸亞目
亞科
石首魚科
屬
黃魚屬
種
小黃魚
亞種
無
英文名稱
Little Yellow Croaker
命名者及年代
(Bleeker,1877
保護級別
(IUCN 2016年 ver 3.1)--無危(LC)
目錄
1形態特征
2近種區別
3生活習性
4分布范圍
5繁殖方式
6養殖技術
7保護現狀
8主要價值
折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征
折疊成魚
背鰭Ⅸ~Ⅹ,Ⅰ-33~34;臀鰭Ⅱ-10~13;胸鰭15~16;腹鰭Ⅰ-5。側線鱗58~60。鰓耙10+17~20。脊椎骨28~30。體長為體高3.7~3.8倍,為頭長3.4倍。頭長為吻長3.7~4.2倍,為眼徑4.9~5.0倍,為眼間隔3.2~3.4倍。尾柄長為尾柄高2.1~2.4倍。
體延長,側扁,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。頭鈍尖形,口裂大,端位,傾斜,吻不突出,上頜長等于下頜,上頜骨后緣達眼眶后緣;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,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,前端中央無齒,下頜內列齒較大,在下頜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齒聚成一小撮齒;吻緣孔5個,內、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,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;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。頦孔4個,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。鼻孔2個,長圓形后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。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。前鰓蓋后緣具鋸齒緣,鰓蓋具2扁棘;具擬鰓;鰓耙細長。
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,體側后部被櫛鱗,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/3以上皆有小圓鱗,尾鰭布滿小圓鱗;鱗片較大,背鰭與側線間鱗5~6列。耳石為黃花魚型,即呈盾形。背鰭基起點、胸鰭基上緣點及腹鰭基起點到吻端距離大約相等,皆位于鰓蓋末端;臀鰭鰭條9~10根,通常9根;尾鰭楔型。腹腔膜褐色,胃為卜字形,腸為2次回繞型,幽門垂13個。鰾前部圓形,不突出為側囊,后端細尖;側枝26~27對,每一個側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,背分枝呈翼狀開展,腹分枝分上下兩小枝,下小枝又分為前后兩小枝,前小枝細長,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,后小枝短小,不延伸。
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,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;下頜前端有褐色斑。背鰭淺褐色;尾鰭前半部金黃色,后部淺褐色;臀鰭金黃色,鰭前緣及后緣為深褐色;腹鰭金黃色;胸鰭淺黃褐色;腹部發光顆粒為橙黃色??谇话咨?,口緣粉紅色。鰓腔黑色。
折疊幼魚
剛孵出仔魚全長3.30~3.50毫米,卵黃囊呈橢圓形,油球位于卵黃囊后端下方,肛門位于體中部稍前方,黑、黃色素呈樹枝狀,分布于頭、卵黃囊上緣、油球后半部以及第十八至十九肌節處,肌節8+20對;全長4.8毫米仔魚,頭部突出于卵黃囊前上方,胸鰭芽出現,尾部中央體側布有較密的黑、黃色素,肌節7+21對;全長5毫米仔魚,口窩出現,尾部鰭膜上出現放射狀彈性絲,眼四周出現黑色素,尾部中央體側的黑、黃色素略移向腹緣,肌節6+21對;體長7.4毫米仔魚,背、腹鰭膜出現彈性絲,尾鰭原基出現,眼深黑色,鰾的背部有數個黑色素細胞。
折疊編輯本段近種區別
該種近似大黃魚(Larimichthys crocea),大黃魚與該種區別是,背鰭與側線間具鱗8~9行,鰾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后2小枝為等長,尾柄長為尾柄高3倍余。
折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
小黃魚為暖溫性底層結群洄游魚類。一般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區,其垂直移動現象,會進入河口區。厭強光,喜混濁水流,黃昏時上升,黎明時下降,白天常棲息于底層或近底層。鰾能發聲,在生殖期會發出"咯咯"的聲音;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;生殖季節在初夏,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、內灣的近岸淺水域,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。冬季在東海水深一般不超過100米。
中國東海區小黃魚主要食物為浮游甲殼類,也捕食十足類和其他幼魚。食物組成與海區、季節、潮汐和魚體不同生長階段有關,胃含物組成為橈足類、糠虹類、等足類、端足類、磷蝦類、十足類等甲殼類約占40%,鰻、沙丁魚、黃鯽、龍頭魚發光鯛、細條天竺鯛和魚卵等約占4%,其他還有魷魚和箭蟲等。體長超過11毫米幼魚,主要餌料為橈足類的雙刺紡錘鏢溞、太平洋哲鏢溞、真刺唇角鏢溞、腹針刺鏢溞、湯氏擬鏢溞等;糠蝦科的長額刺糠蝦;毛顎類的強壯箭蟲;甲殼類及蝦虎魚科幼魚。幼魚各發育階段食物轉換現象明顯,體長9~20毫米之間,以雙刺紡錘鏢滏為主要餌料;體長達16毫米后,吞食較大型蝦類和小魚,但仍攝食浮游生物;體長達81毫米后,以脊腹褐蝦、郟虎魚、小魚等為主食。成魚一年中攝食可分為四個時期,即產卵前攝食很強,以太平洋磷蝦為主;產卵期停止攝食;索餌期初期攝食強度很弱、空胃率達70%~80%,隨后空胃率逐漸降低;越冬期以太平洋磷蝦和魚類為主。
折疊編輯本段分布范圍
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中國、朝鮮、韓國沿海。在中國分布于渤海、東海及黃海南部,冬季在東海分布范圍,南界約在北緯26°,東界約在東經126°30′。
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
折疊自然繁殖
中國東海區小黃魚產卵場有大陳、韭山及舟山群島以東50米等深或附近海區,產卵期為2月中旬至4月初;溫州的甌汀口外及其附近海區,產卵期亦在2月中旬至4月初;三門灣外及靈江山附近海區,產卵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;長江口外海區,產卵期在4月初至5月初。產卵場水深般為20~50米,主要分布在外海水和沿岸水交匯海區的內側,鹽度水平梯度越大,魚群越集中。產卵場水溫變化較小,在11~15℃,主要為12~14℃,鹽度為24‰~33‰,主要在28‰~33‰之間。
卵圓球形,彼此分離,浮性,卵膜較薄,表面光滑,無色透明,卵徑1.28~1.66毫米,油球1個,球徑0.41~0.56毫米,卵黃均勻,無龜裂,在溫度12.5~14.0℃、鹽度31‰海水中受精后15小時進入高囊胚;受精后47小時,胚體圍繞卵黃1/2周,視囊形成,尾芽出現,黑色素在頭后及頸部集中成倒三角形分布;受精后76小時左右,胚體圍繞卵黃3/4周,聽囊清晰,尾部脊索明顯黑色素在頭后部及頸部呈"Y"形分布。
折疊人工繁殖
親魚越冬
小黃魚親魚每年都需要面臨越冬這一問題。在實踐中,我們應結合親魚數量建造水泥池,將放樣密度控制在50尾/立方米,小黃魚跳躍能力較強。因此應將水位控制在1.2米以下,并設置遮陽網,避免小黃魚跳出。另外,小黃魚生性較為敏感、急躁,一旦受到聲音、光線的影響,如充氧氣流等,都會對小黃魚產生刺激,急速游動或者跳躍,不利于小黃魚健康成長。因此在馴養過程中,應確保養殖環境安靜,盡量確保小黃魚能夠獨處。同時,還可降低水中的雜質,提高水體透明度,以此來緩解小黃魚的激烈反應,從而確保小黃魚能夠在水中自由游動。
親魚強化培育
當氣溫開始回升后,小黃魚也更加活躍,處于生長期的小黃魚對營養需求較大。因此應強化對小黃魚親魚的強化培育。詳細來說,上午投喂冰鮮牡蠣肉,下午喂食魷魚塊等,并在食物中,增加維C、維E等營養物質。經過實踐證明,喂食冰鮮餌料,小黃魚腹腔內的脂肪含量更多??梢?,保持餌料新鮮非常重要。同時,在此過程中,還應加強對光照、鹽度等方面的控制,如光照控制在200勒克斯,鹽度為25~30,為親魚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。
人工催產
隨著溫度持續升高,養殖人員應對親魚性腺進行抽樣檢查,當70%的親魚達到了V期時,開始對親魚進行人工催產。在實踐中,應挑選腹部柔軟、生殖孔紅腫等表現的小黃魚進行催產,此時對雄魚腹部進行輕壓,能夠發現精液流出,并使用一定量的黃體素,將二者混合到一起,釋放激素注射到雌魚體內。完成上述工作后,應加強對產卵池內水溫的控制,將水溫控制到15℃。一般來說,小黃魚的卵為浮性卵,養殖人員應采用篩絹網收集受精卵,并采用虹吸法將沉卵吸出來,最后留下質量較好的受精卵,排除死亡受精卵,以便提高成功率。
魚苗孵化
魚苗孵化過程較為繁瑣,需要每天在每個產卵池中布卵30萬粒,并將水溫提高到16℃。針對孵化出來的魚苗,養殖人員應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,如小球藻、扁藻等。為了為魚苗營造良好的生長空間,應減少對仔魚的驚嚇。魚苗成長到20天左右時,應開展對小黃魚親魚的馴化工作,與此同時,應適當增加飼料的投放。針對親魚的馴化,應在開始之前減少鹵蟲幼體的投喂量,配合飼料,每隔30分鐘,在池塘內進行投喂。經過一周左右的馴化后,小黃魚基本上能夠完全轉餌。由于小黃魚對食物的攝取量增加。因此應每天對池塘進行清潔,以此來確保書體水質清潔。在小黃魚育苗培養過程中,還應加強對小黃魚自殘現象的觀察。一旦出現這種現象,應適當增加投喂頻率,避免小黃魚對自身產生的不良影響。
折疊編輯本段養殖技術
苗種養成管理
育苗全長達到不同的長度,應加強對養殖密度的控制。如當達到5厘米時,應將密度控制在300~400尾/立方米,當達到8~10厘米時,應將養殖密度控制在150~200尾/立方米。配合飼料,應將每天的投喂量控制在稚魚體質量的7%,并分為六次投喂,堅持少喂多餐原則,鍛煉小黃魚消化能力。當達到養成階段,應加強對水質的控制,早晚吸底一次,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采取流水養殖,為小黃魚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。在養殖過程中,當水溫達到25~27℃時,魚體極有可能爆發病害。因此應根據魚體的應激反應做出相應的調整,減少投喂量等,并觀察病魚鰓絲中的病蟲情況。如果發現的及時,在早期可以利用1克/平方米濃度的硫酸銅,配合硫酸亞鐵對小黃魚進行浸泡后,持續三天便能夠控制病情,確保小黃魚能夠健康成長。此外,小黃魚對養殖環境要求較高,一定要保持安靜,在進行日常投料、吸底等過程中,應減少對小黃魚的刺激。如果忽略該問題,在養殖過程中,對小黃魚產生了強烈的刺激,小黃魚會出現魚鰾脹氣等現象?;诖?,可以采用針刺法,將多余的氣體排掉。詳細來說,利用直徑為1毫米的注射針都,從胸鰭基部傾斜刺入腹腔當中,輕壓魚肚子,能夠聽到氣體排出的聲音,即完成了排氣。
折疊編輯本段保護現狀
保護級別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(IUCN 2016年 ver 3.1)--無危(LC)。
種群狀態:長江口北側的呂四漁場,20世紀50年代曾是中國近海小黃魚的最大產卵場,當時群眾漁業的捕撈產量約占全國群眾漁業小黃魚產量的50%,但進入60年代后,產量逐漸下降,過重的捕撈壓力,尤其是對幼魚捕殺,致使魚體趨于小型化、早熟和低齡化現象加劇,許多傳統漁場已基本難以形成漁汛。20世紀90年代之后,由于東海區伏季休漁制的有效實施,資源有所恢復,產量明顯上升,2000年產量創東海區歷史最高記錄,達15.95×10噸,然而產量增加并沒有改變資源基礎,漁獲物絕大部分是當齡魚,個體的低齡化和小型化不僅沒有制止,反而還在加劇。為此仍應嚴格控制捕撈強度,尤其應控制定置網具的捕撈強度和秋、冬汛產量,加強漁業執法力度,嚴格執行對幼魚比例檢查,加強國際合作,共同維護以達到可持續利用目的。
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
小黃魚系中國4大海產經濟魚類之一,素為黃渤海和東海群眾漁業和機輪拖網的主要捕撈對象,也是中國、韓國和日本共同利用的資源。除鮮食外,干制品黃魚鲞在市場上也頗受歡迎。耳石性寒味甘、咸,功能收斂解毒、清熱通淋;鰾性平,味甘、威,功能滋補陰添精、養血止血、潤肺健脾。

小黃魚為暖溫性底層結群洄游魚類。一般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區,其垂直移動現象,會進入河口區。厭強光,喜混濁水流,黃昏時上升,黎明時下降,白天常棲息于底層或近底層。主要食物為浮游甲殼類,也捕食十足類和其他幼魚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中國、朝鮮、韓國沿海。在中國分布于渤海、東海及黃海南部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小黃魚
拉丁學名
Larimichthys polyactis
別稱
小黃花、小鮮、黃花魚、花魚等
門
脊索動物門
亞門
脊椎動物亞門
綱
硬骨魚綱
亞綱
輻鰭亞綱
目
鱸形目
亞目
鱸亞目
亞科
石首魚科
屬
黃魚屬
種
小黃魚
亞種
無
英文名稱
Little Yellow Croaker
命名者及年代
(Bleeker,1877
保護級別
(IUCN 2016年 ver 3.1)--無危(LC)
目錄
1形態特征
2近種區別
3生活習性
4分布范圍
5繁殖方式
6養殖技術
7保護現狀
8主要價值
折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征
折疊成魚
背鰭Ⅸ~Ⅹ,Ⅰ-33~34;臀鰭Ⅱ-10~13;胸鰭15~16;腹鰭Ⅰ-5。側線鱗58~60。鰓耙10+17~20。脊椎骨28~30。體長為體高3.7~3.8倍,為頭長3.4倍。頭長為吻長3.7~4.2倍,為眼徑4.9~5.0倍,為眼間隔3.2~3.4倍。尾柄長為尾柄高2.1~2.4倍。
體延長,側扁,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。頭鈍尖形,口裂大,端位,傾斜,吻不突出,上頜長等于下頜,上頜骨后緣達眼眶后緣;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,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,前端中央無齒,下頜內列齒較大,在下頜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齒聚成一小撮齒;吻緣孔5個,內、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,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;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。頦孔4個,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。鼻孔2個,長圓形后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。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。前鰓蓋后緣具鋸齒緣,鰓蓋具2扁棘;具擬鰓;鰓耙細長。
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,體側后部被櫛鱗,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/3以上皆有小圓鱗,尾鰭布滿小圓鱗;鱗片較大,背鰭與側線間鱗5~6列。耳石為黃花魚型,即呈盾形。背鰭基起點、胸鰭基上緣點及腹鰭基起點到吻端距離大約相等,皆位于鰓蓋末端;臀鰭鰭條9~10根,通常9根;尾鰭楔型。腹腔膜褐色,胃為卜字形,腸為2次回繞型,幽門垂13個。鰾前部圓形,不突出為側囊,后端細尖;側枝26~27對,每一個側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,背分枝呈翼狀開展,腹分枝分上下兩小枝,下小枝又分為前后兩小枝,前小枝細長,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,后小枝短小,不延伸。
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,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;下頜前端有褐色斑。背鰭淺褐色;尾鰭前半部金黃色,后部淺褐色;臀鰭金黃色,鰭前緣及后緣為深褐色;腹鰭金黃色;胸鰭淺黃褐色;腹部發光顆粒為橙黃色??谇话咨?,口緣粉紅色。鰓腔黑色。
折疊幼魚
剛孵出仔魚全長3.30~3.50毫米,卵黃囊呈橢圓形,油球位于卵黃囊后端下方,肛門位于體中部稍前方,黑、黃色素呈樹枝狀,分布于頭、卵黃囊上緣、油球后半部以及第十八至十九肌節處,肌節8+20對;全長4.8毫米仔魚,頭部突出于卵黃囊前上方,胸鰭芽出現,尾部中央體側布有較密的黑、黃色素,肌節7+21對;全長5毫米仔魚,口窩出現,尾部鰭膜上出現放射狀彈性絲,眼四周出現黑色素,尾部中央體側的黑、黃色素略移向腹緣,肌節6+21對;體長7.4毫米仔魚,背、腹鰭膜出現彈性絲,尾鰭原基出現,眼深黑色,鰾的背部有數個黑色素細胞。
折疊編輯本段近種區別
該種近似大黃魚(Larimichthys crocea),大黃魚與該種區別是,背鰭與側線間具鱗8~9行,鰾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后2小枝為等長,尾柄長為尾柄高3倍余。
折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
小黃魚為暖溫性底層結群洄游魚類。一般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區,其垂直移動現象,會進入河口區。厭強光,喜混濁水流,黃昏時上升,黎明時下降,白天常棲息于底層或近底層。鰾能發聲,在生殖期會發出"咯咯"的聲音;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;生殖季節在初夏,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、內灣的近岸淺水域,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。冬季在東海水深一般不超過100米。
中國東海區小黃魚主要食物為浮游甲殼類,也捕食十足類和其他幼魚。食物組成與海區、季節、潮汐和魚體不同生長階段有關,胃含物組成為橈足類、糠虹類、等足類、端足類、磷蝦類、十足類等甲殼類約占40%,鰻、沙丁魚、黃鯽、龍頭魚發光鯛、細條天竺鯛和魚卵等約占4%,其他還有魷魚和箭蟲等。體長超過11毫米幼魚,主要餌料為橈足類的雙刺紡錘鏢溞、太平洋哲鏢溞、真刺唇角鏢溞、腹針刺鏢溞、湯氏擬鏢溞等;糠蝦科的長額刺糠蝦;毛顎類的強壯箭蟲;甲殼類及蝦虎魚科幼魚。幼魚各發育階段食物轉換現象明顯,體長9~20毫米之間,以雙刺紡錘鏢滏為主要餌料;體長達16毫米后,吞食較大型蝦類和小魚,但仍攝食浮游生物;體長達81毫米后,以脊腹褐蝦、郟虎魚、小魚等為主食。成魚一年中攝食可分為四個時期,即產卵前攝食很強,以太平洋磷蝦為主;產卵期停止攝食;索餌期初期攝食強度很弱、空胃率達70%~80%,隨后空胃率逐漸降低;越冬期以太平洋磷蝦和魚類為主。
折疊編輯本段分布范圍
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中國、朝鮮、韓國沿海。在中國分布于渤海、東海及黃海南部,冬季在東海分布范圍,南界約在北緯26°,東界約在東經126°30′。
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
折疊自然繁殖
中國東海區小黃魚產卵場有大陳、韭山及舟山群島以東50米等深或附近海區,產卵期為2月中旬至4月初;溫州的甌汀口外及其附近海區,產卵期亦在2月中旬至4月初;三門灣外及靈江山附近海區,產卵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;長江口外海區,產卵期在4月初至5月初。產卵場水深般為20~50米,主要分布在外海水和沿岸水交匯海區的內側,鹽度水平梯度越大,魚群越集中。產卵場水溫變化較小,在11~15℃,主要為12~14℃,鹽度為24‰~33‰,主要在28‰~33‰之間。
卵圓球形,彼此分離,浮性,卵膜較薄,表面光滑,無色透明,卵徑1.28~1.66毫米,油球1個,球徑0.41~0.56毫米,卵黃均勻,無龜裂,在溫度12.5~14.0℃、鹽度31‰海水中受精后15小時進入高囊胚;受精后47小時,胚體圍繞卵黃1/2周,視囊形成,尾芽出現,黑色素在頭后及頸部集中成倒三角形分布;受精后76小時左右,胚體圍繞卵黃3/4周,聽囊清晰,尾部脊索明顯黑色素在頭后部及頸部呈"Y"形分布。
折疊人工繁殖
親魚越冬
小黃魚親魚每年都需要面臨越冬這一問題。在實踐中,我們應結合親魚數量建造水泥池,將放樣密度控制在50尾/立方米,小黃魚跳躍能力較強。因此應將水位控制在1.2米以下,并設置遮陽網,避免小黃魚跳出。另外,小黃魚生性較為敏感、急躁,一旦受到聲音、光線的影響,如充氧氣流等,都會對小黃魚產生刺激,急速游動或者跳躍,不利于小黃魚健康成長。因此在馴養過程中,應確保養殖環境安靜,盡量確保小黃魚能夠獨處。同時,還可降低水中的雜質,提高水體透明度,以此來緩解小黃魚的激烈反應,從而確保小黃魚能夠在水中自由游動。
親魚強化培育
當氣溫開始回升后,小黃魚也更加活躍,處于生長期的小黃魚對營養需求較大。因此應強化對小黃魚親魚的強化培育。詳細來說,上午投喂冰鮮牡蠣肉,下午喂食魷魚塊等,并在食物中,增加維C、維E等營養物質。經過實踐證明,喂食冰鮮餌料,小黃魚腹腔內的脂肪含量更多??梢?,保持餌料新鮮非常重要。同時,在此過程中,還應加強對光照、鹽度等方面的控制,如光照控制在200勒克斯,鹽度為25~30,為親魚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。
人工催產
隨著溫度持續升高,養殖人員應對親魚性腺進行抽樣檢查,當70%的親魚達到了V期時,開始對親魚進行人工催產。在實踐中,應挑選腹部柔軟、生殖孔紅腫等表現的小黃魚進行催產,此時對雄魚腹部進行輕壓,能夠發現精液流出,并使用一定量的黃體素,將二者混合到一起,釋放激素注射到雌魚體內。完成上述工作后,應加強對產卵池內水溫的控制,將水溫控制到15℃。一般來說,小黃魚的卵為浮性卵,養殖人員應采用篩絹網收集受精卵,并采用虹吸法將沉卵吸出來,最后留下質量較好的受精卵,排除死亡受精卵,以便提高成功率。
魚苗孵化
魚苗孵化過程較為繁瑣,需要每天在每個產卵池中布卵30萬粒,并將水溫提高到16℃。針對孵化出來的魚苗,養殖人員應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,如小球藻、扁藻等。為了為魚苗營造良好的生長空間,應減少對仔魚的驚嚇。魚苗成長到20天左右時,應開展對小黃魚親魚的馴化工作,與此同時,應適當增加飼料的投放。針對親魚的馴化,應在開始之前減少鹵蟲幼體的投喂量,配合飼料,每隔30分鐘,在池塘內進行投喂。經過一周左右的馴化后,小黃魚基本上能夠完全轉餌。由于小黃魚對食物的攝取量增加。因此應每天對池塘進行清潔,以此來確保書體水質清潔。在小黃魚育苗培養過程中,還應加強對小黃魚自殘現象的觀察。一旦出現這種現象,應適當增加投喂頻率,避免小黃魚對自身產生的不良影響。
折疊編輯本段養殖技術
苗種養成管理
育苗全長達到不同的長度,應加強對養殖密度的控制。如當達到5厘米時,應將密度控制在300~400尾/立方米,當達到8~10厘米時,應將養殖密度控制在150~200尾/立方米。配合飼料,應將每天的投喂量控制在稚魚體質量的7%,并分為六次投喂,堅持少喂多餐原則,鍛煉小黃魚消化能力。當達到養成階段,應加強對水質的控制,早晚吸底一次,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采取流水養殖,為小黃魚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。在養殖過程中,當水溫達到25~27℃時,魚體極有可能爆發病害。因此應根據魚體的應激反應做出相應的調整,減少投喂量等,并觀察病魚鰓絲中的病蟲情況。如果發現的及時,在早期可以利用1克/平方米濃度的硫酸銅,配合硫酸亞鐵對小黃魚進行浸泡后,持續三天便能夠控制病情,確保小黃魚能夠健康成長。此外,小黃魚對養殖環境要求較高,一定要保持安靜,在進行日常投料、吸底等過程中,應減少對小黃魚的刺激。如果忽略該問題,在養殖過程中,對小黃魚產生了強烈的刺激,小黃魚會出現魚鰾脹氣等現象?;诖?,可以采用針刺法,將多余的氣體排掉。詳細來說,利用直徑為1毫米的注射針都,從胸鰭基部傾斜刺入腹腔當中,輕壓魚肚子,能夠聽到氣體排出的聲音,即完成了排氣。
折疊編輯本段保護現狀
保護級別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(IUCN 2016年 ver 3.1)--無危(LC)。
種群狀態:長江口北側的呂四漁場,20世紀50年代曾是中國近海小黃魚的最大產卵場,當時群眾漁業的捕撈產量約占全國群眾漁業小黃魚產量的50%,但進入60年代后,產量逐漸下降,過重的捕撈壓力,尤其是對幼魚捕殺,致使魚體趨于小型化、早熟和低齡化現象加劇,許多傳統漁場已基本難以形成漁汛。20世紀90年代之后,由于東海區伏季休漁制的有效實施,資源有所恢復,產量明顯上升,2000年產量創東海區歷史最高記錄,達15.95×10噸,然而產量增加并沒有改變資源基礎,漁獲物絕大部分是當齡魚,個體的低齡化和小型化不僅沒有制止,反而還在加劇。為此仍應嚴格控制捕撈強度,尤其應控制定置網具的捕撈強度和秋、冬汛產量,加強漁業執法力度,嚴格執行對幼魚比例檢查,加強國際合作,共同維護以達到可持續利用目的。
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
小黃魚系中國4大海產經濟魚類之一,素為黃渤海和東海群眾漁業和機輪拖網的主要捕撈對象,也是中國、韓國和日本共同利用的資源。除鮮食外,干制品黃魚鲞在市場上也頗受歡迎。耳石性寒味甘、咸,功能收斂解毒、清熱通淋;鰾性平,味甘、威,功能滋補陰添精、養血止血、潤肺健脾。